1481百科网整理分享:别名老饕、狍鸮(páo xiāo),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四大凶兽之一。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缙云氏的儿子。一说是断头的蚩尤。现在则用来形容极度好食的人。
饕餮,读音tāo tiè,史记记载饕餮是缙云氏之子,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龙之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据《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饕餮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贪欲的象征,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饕餮并非一开始就是贪婪的象征,也曾经做为威慑九州的神兽而被铭刻在大量青铜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彼时的饕餮纹是一种显示奴隶主威严、荣贵的象征,是人对于神的敬畏与交流。
考诸典籍,“饕餮”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季孙行文曾派人给鲁文公讲了个故事,在形容某人贪吃好货、搜刮聚敛的时候,将其比喻为饕餮。可知,饕餮其时既已经与饮食联系,而且还发生了推衍,可以进一步比喻为对于钱财的贪敛。而据《吕氏春秋》记载,饕餮在周初就已经是“食人未咽,害及全身”的恶兽了。但是,周初是否就是饕餮故事流行的开始还很难说,因为考古表明,饕餮纹作为纹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出现。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意识到,农业是一个靠天收种的产业,粮食的丰歉很大程度决定了大自然的恩赐。《逸周书·文传》中指出,小人、大夫乃至国家都“无兼年之食”,所以立国、立家都必须做好粮食储备,以备灾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过度饮食、铺张浪费,就会招致人神公愤。
国君中有丢失王位的,其罪状一定列出暴饮暴食这一项,传说夏桀就是这样一个饮酒"无有休时”的暴君。为了满足暴君的欲望,他做的酒池可以行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在民众眼里,正是由于他长期腐败纵欲,才最终导致国家覆亡。不只夏桀,商纠的失位也可以归罪于吃。《史记》记载商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保(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1481百科网小编总结:由此可知,在落后低下的生产力下,人们出于求生本能,已经意识到粮食储备对于保全自己,实现生命繁衍的重大意义。在他们看来,再没什么比贪吃贪喝更可恶的了。这种情况下,一种叫做“饕餮”的怪兽就出现了,先民用饕餮来劝诫人们多吃多喝会撑破肚皮乃至丢掉性命。正由于这饕餮本身为规劝人们节约饮食而用,故此先民设计出这种怪兽以后,立即将其归于大恶和大丑,并置之于死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4332111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81.net/m/1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