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1百科网整理分享: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评价对于孔子来说,丝毫不过分。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春秋时代。根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他的父亲叔梁纥能文能武,是鲁国的一名大臣。叔梁纥年老时候娶了鲁国颜氏少女,生下了孔子。孔子刚出生的时候,头顶是凹下去的,有点像附近的尼丘山,所以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幼年的孔子在母亲的照拂下长大,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士族教育,对传统的经典十分熟悉。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并且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经常用祭祀用的礼器来练习行礼,小小年纪成为祭祀方面的专家,许多人向他请教丧礼和祭祀方面的问题。
15岁那年,孔子立志做学问,要努力成为一个为人为事方面的榜样。
19岁孔子娶妻,20岁得子,当时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给他,所以就给儿子起名孔鲤。
到了三十而立。这时候的孔子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齐国的君主来鲁国时还召见他一同讨论问题。孔子34岁时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给了孔子一些善意的提醒,希望他不要让自己陷入到危险之中。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的详细介绍)](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孔子到当时的驿馆之外,就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先生;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望先生留意。”
孔子40岁就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自云“四十而不惑”。50多岁时从政,两年就从一个地方官员中都宰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院长。但孔子触及到鲁国旧势力“三桓”的利益,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不得不出走家乡,在55岁的时候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因为孔子一直宣传的理念是复兴周朝的礼乐等级制度,这在当时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当时根本不可能受到重视,周游列国前前后后十几年,也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孔子只好回到鲁国。在孔子62岁的时候,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以好学著称,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且体格健壮,身长九尺,按今天的标准换算,身高有1.9米,远不是后世有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的详细介绍)](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孔子射箭。
根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大家一听说孔子要射箭,都马上过来围观,围得水泄不通,可以看出孔子的射箭技艺高超。
孔子从30岁左右就从事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对追寻大道的信念也不曾有任何怀疑。他在早年所收的弟子主要是从事政治活动,晚年所收的弟子主要是做文化工作。相传有学生3000人,贤者72人,其中以颜回、曾参、子贡、子路最为出名。
在孔子69岁时,他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孔鲤有一个儿子叫孔伋,号子思,孟子就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孔子处于历史长河的中间位置。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所以有学者评价说,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孔子“述而不作”,一般认为,他并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他在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并非孔子所写,孔子是对它们进行了修订和整理。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在形式上既有语录体,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和依据,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性思想
仁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之道可称为仁道,仁是儒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它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的行为规则,也指统治者施以宽惠。
在《论语》中仁有多重的含义。
首先,仁者爱人。仁是关爱他人的情感,孔子所要求的就是要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自觉,以道德理性为主宰。其次,仁是忠恕之道。忠就是完成自己,也就是君子的养成,实现的途径就是文、行、忠、信。恕是推己及人,视人如己。仁是完美的人格,是全德的表现,最高境界就是完美的道德人或圣人。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目的就是为了拯救自春秋以来世风日下的社会。
礼
“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孔子看来,礼是合理行为方式的总和。
礼的前提首先是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合理合适的“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周天子所代表的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诸侯纷争,整个天下已经不能保持有效的统一。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社会表现就是名不副实,所以礼崩乐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想要社会回归到一种“名正言顺”的状态,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为这种天下统一的状态提供哲学基础。所有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行其道。
天命观
孔子并不否定天命鬼神,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故而主张要“敬鬼神而远之”。但孔子认为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面,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主张现实的态度看待人生与社会问题。启示我们要对天命存有敬畏之心,但是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传承和“忠恕之道”的发展。在儒家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庸。
“中”就是指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中道,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儒家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反映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均衡感。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当时流传卫国的国君爱惜人才,所以孔子带着弟子去卫国,希望能够得到卫国国君的认同。
然而去了卫国之后发现自己被骗了,卫国的国君贪图美色,没有德行,宠姬和奸佞之人左右他的决策,孔子和他的弟子还被国君羞辱。
所以孔子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并不歧视女性,这里的女子与小人指的是国君身边的君王身边那些蛊惑君王的宠妃和进献谗言的小人,然而这句话在后世却经常被误用。
以上就是1481百科网小编所分享的孔子的相关介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4332111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81.net/m/1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