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1百科网分享宋朝赵宗实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北宋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夜里,宋仁宗赵祯突然驾崩。
曹皇后痛哭一场后,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阻止了想要出宫报丧的内侍,
并悄悄派人去召韩琦等重臣天亮后入宫,共同商量由谁来继承皇位,
此后不久,赵曙就被召入了宫中。
赵曙进宫后,听闻众人的意思,大惊失色连忙说“我不敢做,我不敢做”,
说罢转身就走,说什么都不肯继承皇位......
韩琦等人见状,只得冲上去将他抱住,七手八脚为他穿上了黄袍,
安顿好了赵曙,才派人出宫报丧,
与此同时,众人将翰林学士王珪找来草拟遗诏,
王珪从没想过会遇到这样的场面,
慌乱得不知如何下笔,亏得韩琦临变不惊,吩咐他按自己说的写。
到了下午两点左右,百官自垂拱殿门外哭着涌到了福宁殿前,
韩琦宣读遗诏,新皇赵曙登基,这位新皇帝就是宋英宗,那一年他31岁。
英宗刚坐上皇位的两天,表现得十分果断英明,
行事作风让朝臣们那叫一个满意,暗自庆幸遇到一位明主了,
谁料四月初四日晚,英宗突然得病,
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英宗当时是“不知人,语言失序”,
等到宋仁宗入殓的日子——四月初八那天,
英宗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像极了精神失常的表现.........
还好韩琦反应快,当即拉下帷帐,命几名内侍护持皇帝,才让葬礼正常进行。
正因为英宗得了这个病,朝臣们不得不请曹太后垂帘听政,
这也使得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关系愈发紧张起来,
待到英宗康复,曹皇后甚至表现出不愿还政的意思,
多亏了朝中大臣们执意要她还政,英宗这才开始亲政,这一年是治平元年(1064年)。
可万万没想到,宋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演出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闹剧震惊朝野,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等到这场闹剧平息,宋英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宋英宗赵曙行事虽说有些荒唐,却有着振作国势的宏图大志,
面对仁宗留下来的内外交困的局面,
曾希望改革积弊,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获得韩琦、富弼等重臣支持,‘
英宗本人重病缠身,再加上“濮议”事件,他救治积弊的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
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赵曙,原名赵宗实,并不是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从血缘关系上说,他是仁宗的堂侄,
赵曙的生父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生母是赵允让的妾室仙游县君任氏,
原本他与皇位是无缘的,可偏巧宋仁宗膝下只有他这么一个养子,
机缘巧合之下,就这样成为了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
说起来,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偏偏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呢?
这要从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开始说起了。
当年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赵恒,着实为自己的子嗣问题操碎了心,
在仁宗赵祯出生之前,真宗膝下曾有过五个儿子,
岂料其中四个儿子早夭,仅剩的一个儿子祐也在9岁那年去世了,
那时真宗已年近四十岁,为了避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他不得不选一名宗室幼童养在身边。
这名幼童便是赵允让——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第三子。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真宗的皇位是由赵允让继承的时候,刘德妃的宫女李氏生下了一名皇子,这便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欣喜若狂的宋真宗,随后就将赵允让送回了家中。
从这个方面来说,宋仁宗从赵允让的儿子中挑选一人来当养子多少有些补偿的意思。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另外,赵允让的儿子特别多,一生共有22个儿子,
赵曙在众兄弟中排行十三,他是在四岁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被选入宫中抚养的,
也就是说,当时赵允让的身边起码还有十来个儿子,送一个去宫里不妨事。
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仁宗打算用这种方式“求子”,
谁让赵允让子嗣兴旺呢,
这就如同旧社会时不少人家给女儿取名“招弟”寓意招来个男孩,
毕竟景祐二年的时候,赵祯才刚25岁,他还有大把时间和机会生育亲生儿子,
这么年轻的时候抱养孩子,显然不会只是认为再也生不出儿子来才这么做的。
其实赵曙入宫两年后(景佑四年,1037年),还真就为仁宗“招”来了个儿子——赵祯的长子赵昉,
只可惜这名皇子出生即逝。
又过了两年,到了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次子赵昕出生,
之后,8岁的赵曙便被送回到了其父赵赵允让身边。
对于赵曙是在赵昕出生后被送回了家里这一段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赵昕是在宝元二年八月十五日出生,而赵曙早在六月壬申日就回去了,
而《宋史》记载“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疑误,
本文考虑到宋史仁宗实录中,并没有六月壬申日那一天的相关记载,
而《宋会要辑稿》这种官修的史料也没给出具体日期,只说“宝元二年,出居睦亲宅”,
因此依旧采用了《宋史》的说法。
那为何偏偏选中了身为庶子的赵曙呢?
其实宋朝时期,庶子在家中的地位远比前几个朝代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在遗产分配问题上,
不乏有嫡子、庶子平均分配的记载,由此可见,赵曙虽为庶子却不是个紧要问题,
我认为仁宗选择他的原因是年龄刚好合适,
四岁的孩子已不似襁褓中的婴儿那么娇弱,再过一两年就要接受教育了,
因此,应该是年龄的缘故。
又过了两年,赵祯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
这样看来,皇位是轮也轮不到赵曙了,
怎料世事无常,
康定二年(1041年)赵昕夭折;庆历三年(1043年),赵曦夭折,33岁的仁宗又没了儿子。
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是能够接受这个现实,毕竟正值壮年,还有机会生出儿子来,
谁知诺大个后宫,此后竟无一人为他生下儿子,生的都是女儿........
宋仁宗的心事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
这回太监没急,倒是朝中大臣们着急了。
确立皇位继承人,是每个朝代的头等大事,这关系到王朝的稳定与未来,
眼瞅着仁宗的年纪越来越大,后宫迟迟生育不出皇子,他们怎么能不心急呢?
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宋仁宗的身体多次“不豫”,偶尔也会人事不知、胡言乱语起来,
这种病状在太宗长子赵元佐、三子真宗身上一再重现,似乎是赵宋宗室的家族病,
不是他们多虑,而是仁宗的状态让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再拖了,
于是大臣们不断上书“提醒”宋仁宗早日立储。
知谏院范镇、并州通判司马光、御史赵抃等人先后上书,
要知道这么一个敏感的提议,但凡仁宗想歪了,他们这些大臣的下场可想而知,
不过仁宗倒是没想歪,可却也是毫无回应,就是不表态。
范镇见仁宗不搭理此事,急得胡子都白了,
仁宗见他这个模样,于心不忍,终于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他也知道这个事已经迫在眉睫了,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想再等个三二年,
这一年是嘉祐元年(1056年),
可等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眼见宋仁宗还是没有立储的打算,
欧阳修、包拯、吴奎、刘敞、富弼、文彦博、王尧臣等人开始新一轮的上疏行动,
无论这些人怎么讲,赵祯就是不听.......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这一年张尧佐去世,仁宗发牢骚说:台谏官总以为我用张尧佐,就像唐明皇用杨国忠一样,会招来播迁之祸,我看也不见得。
一旁的唐介接口说:恐怕还不如唐明皇哩,唐明皇还有儿子肃宗兴复社稷,您要靠谁?
仁宗气得脸色都变了,楞是无法反驳,憋了半天才说:此事与韩琦商量久矣。
这是说他终于决定要立储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反倒省心了,偏偏当时仁宗跟韩琦谈的是:后宫有孕了!
仁宗表面上装作不着急的样子,实际上他比谁都着急,
私下里没少在后宫下功夫,嫔妃们生不出儿子,他就从民间挑选新人入宫,
他都48岁了,
这个年纪能生下儿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但他不甘心啊,
好在终于有名女子怀上了身孕,仁宗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然而事与愿违,结果生下来的又是个女儿........
赵曙成了“备用皇子”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时光一晃,转眼就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
宋仁宗望眼欲穿地盼了28个年头,仍然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出生,
大臣们再次请求立储,仁宗也知道这还真是没法再拖下去了,终于同意了。
于是赵曙被任命为秦州防御使(掌军事)、知宗正寺(掌管皇族之籍),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打算给他铺路了,
可赵曙这个时候还在为父亲赵允让服丧,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了,
到了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曙守丧完毕,又被授给前职,赵曙再次推辞,
朝廷只得同意他赵罢去宗正一职,旋即就让他又担任了岳州团练使。
与此同时,韩琦向仁宗建议:任命知宗正寺,外人认为就是皇子,现在不如立即为其正名。
仁宗赵祯便下诏宣布赵宗实为“皇子”,封钜鹿郡公,改名赵曙。
值得注意的是,
他未将赵曙立为皇太子,只是普通的皇子,到底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显然还是不死心,盼望着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出生,视赵曙如同备胎一样,
将来给他的亲生儿子让路。
大概是赵曙也猜到了仁宗的用意,这次他以生病为由,推托着不肯搬到皇子的住所。
“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
赵曙还去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
周孟阳觉得奇怪,于是问道: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短短八个字,却说出了赵曙的担忧,多少人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赵曙却看得清,
他赵曙只是年幼时期被皇帝夫妇养育过几年,算不得有什么法理,
仁宗又是如此反复无常,倘若他最终没有当上皇帝,
那么未来新任皇帝是不是会对他加以迫害,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
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会无事了吗?
赵曙这才反应过来,接受了皇子身份、同意搬家,“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厨而已”,
临走之前对小厮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这句话仿佛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赵曙可能认为这次进宫仍旧是为了给仁宗招来儿子。
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谁的意思?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然而宋仁宗本就体弱多病,再加上年老力衰,最终也没能盼出一个亲生儿子,于半年多后去世了,
接着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虽说赵曙是唯一的皇子,但宋仁宗至死也未将他册立为皇太子,
所以,曹皇后将韩琦等人叫进宫中商议此事就不奇怪了。
关于这一段史料,尤其是曹皇后的态度,究竟是先通知韩琦等人进宫还是先通知了赵曙,是有不同说法的,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蔡氏直笔云:仁皇暴崩,慈圣光献皇后秘不发丧,密召英宗入禁中,降內批宣大臣。
还有一段曹皇后与韩琦的对话内容:
后发哭曰:天下不幸,夜来官家忽然上仙。
大臣发哭。
后曰:怎奈何,相公?官家无子。
琦曰:皇后不可出此言,皇子在东宫,何不便宣入?
后曰:只是宗室,立了他,后莫有人争?
琦曰:更何可擬议!
后乃曰:皇子已在此。
方命捲帘时,英宗已即位了。
琦退谓同列曰:适来敢乱发一言耶!
於是宣班,草遗制。
而邵氏闻见录也说:仁宗大渐之夕,光献即召英宗入,翌日大臣方入。
对此,作者李焘认为,蔡氏直笔所记载的对话内容,若真有其事,韩琦家传必然不会漏记,恐怕这只是传闻,不可信,
而且当时大臣司马光的日记,也说“英宗在外,翌旦召入”;韩琦家传亦云“遣中使扶持皇子,须臾皇子到,与日记略同”,
官修的实录、本纪也说:辅臣至福宁殿,皇后传遗旨,命皇子即位,不云先召皇子入也。
而不是曹皇后先召皇子入,翌日才召辅臣。
这两种说法,区别就是: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曹皇后的安排还是韩琦等人的支持?
其实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
是韩琦等人硬把赵曙拉上皇位的,毕竟赵曙的皇子身份也是他们努力讨来的,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大臣都算得上社稷大臣,
韩琦做到这个程度无可厚非,所以官修的史料应该是靠谱的。
而且,曹太后与赵曙之间的关系一度相当紧张,调和母子二人矛盾的还是他们这个老臣。
宋英宗到底有没有“疯病”?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起初宋英宗赵曙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表现出有为之君的模样,
可为何突然就发了“疯病”呢?
说起来,从前面赵宋一族的情况来说,似乎这个家族有这方面的遗传病,
但奇怪的是,宋英宗坐在朝堂的时候,表现得很正常,
偏偏在后宫里举止失常,对内侍毫无道理地说打就打。
不过曹太后劝他注意自己皇帝的身份时,他也只是出言不逊,显然不似“不知人事”,
反倒更像是在闹脾气。
而且,面对其生父的名分问题,也就是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
赵曙面对着群臣的强烈反对这样大的压力,依然没有什么疑似“精神失常”的表现.........
按世俗的看法,英宗倘若真得了“疯病”,应该是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
然而从史料来看,除了首次“发疯”,
之后英宗的表现可以说是“无理”、“胡闹”,算不得“失常”,
这不得不让人起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果真是“疯病”吗?
有人认为,他这就像是“范进中举”一样,忽然当上了皇帝,激动之下就牵动了家族病爆发了,
其实我们看他首次表现得“失常”的日子,那一天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7天之久,
都过了这么些日子,再怎么激动的心情也该平复了。
到是他在坐上皇位之前,顶着的压力有激发他病症的可能性,
想想,一个四岁被收入宫中养育、八岁被送回家中的孩子,首先内心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
以防别人说他仗着恩宠胡作非为,
等到成年后,面对反复无常的仁宗,他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的,
长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忽然坐上了皇位,使得赵曙刚刚即位就得了疯病,
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过, 有没有他是装病的可能呢?
我们先看曹太后与英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
说是亲厚,实际是曹太后只算是养育了他四年的时间,与实质上的养母还是有些区别的,
曹太后也将自己名义上的养女、实际是外甥女的高滔滔嫁给了赵曙,
北宋的后宫嫔妃似乎都有收养女儿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多是为了固宠之用,
从这一点来说,曹皇后对于赵曙这个养子,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欲,
而新上任的英宗,不仅要面对一个略显强势的养母,
还要面对一众能够左右朝政的老臣,
使得他感觉自己被束缚着手脚,无法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
因此耍脾气,想摆脱皇帝身份。
所以,曹太后出来听政,英宗自己则是为了获得“自由身”不停地折腾着,
幸好这些大臣能忍受,韩琦甚至亲自端着药送到赵曙的嘴边,
不过赵曙根本不买账,只饮了一口便推开了,药汤洒了韩琦一身........
虽说这有些过分了,不过反倒说明赵曙的病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疯”。
赵曙着实胡闹了好一阵子,与曹太后的冲突也是越来越多,
他认为太后对他太刻薄,处处给他小鞋穿,甚至对韩琦说:母后待朕少恩!
而曹太后在小人的挑拨下,也生出了废掉赵曙的心思,立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来当皇帝,
这样,朝廷便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哪怕赵曙身体好转,曹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
为此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在两宫之间做了不少的工作,
甚至绵里藏针“暗示”曹太后不要动废掉赵曙的念头,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个刘太后当政的局面。
最终,曹太后迫于形势,同意归政了。
不过这恰恰也说明,英宗不像是真得了“疯病”,否则朝臣们怎么会这么坚定地守护他的皇位呢?
欲图奋起命太衰
![宋朝赵宗实是谁(宋朝赵宗实的一生)](https://www.1481.net/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英宗终于亲政了,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
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
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
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
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
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
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
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
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
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
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
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英宗亲政时,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
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
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
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
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
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
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
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
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
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
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
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
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
这场景令人心酸,
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
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
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
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
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
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
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
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
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
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
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
耐人寻味的是,宋英宗临终之前的眼泪,代表着什么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4332111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81.net/m/10739.html